加班到7点半的时候饿了,单位新搬了办公楼,周围的饭馆也不太熟悉。碰碰运气吧,骑着自行车到单位附近觅食发现了一个山西面馆。客人差不多走光了,老板娘和大厨、服务员们围坐在一台17寸的彩电旁看电视剧。支下自行车,径直走了进去,一眼就瞅见了——油泼面。自从看了老谋子的《三枪》,里面的滥情节早忘得一干二净,只有赵本山吃油泼面的场景印象最深刻。里面把山西油泼面拍得香极了,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
老板娘过来招呼,刚想要一碗,突然发现墙上“油泼面”三个字下面写的是“油泼炸酱面”,好奇心马上就泛滥了。“来一碗油泼炸酱面!”
老板娘转过头去用山西话翻译了一遍,大厨起身,迈着台步就进了厨房,只听“啪啪,哗….”就忙活起来了。其他人继续盯到了电视上,孩子还不时的问着老板娘看不懂的地方。
17村的彩电、孩子、母亲,让我想起了什么,阵阵温暖……
不大一会,油泼炸酱面上来了,面上摊着薄薄的一层酱,但是端到面前却闻不到酱香。呼啦啦拌匀了,猛咬一口,一股浓烈蒜香加辣椒油味,完全掩盖了酱的味道。
哈哈,典型的山西油泼面啊,哪有半点北京炸酱面的影子。对着玻璃窗上自己的影子笑了笑,山西油泼面到了北京就要接北京的地气儿,于是发明了油泼炸酱面,真有意思。
透过玻璃窗,外车辆,来来往往,大卡车、面包车、油罐车、混凝土搅拌车…匆匆的人们留下匆匆的影子,每一辆车上都装载着值得回忆的故事。
稀溜溜,把面吃完。门口进来一对小姐妹,妹妹对姐姐说:“姐姐我吃一点就饱了”,姐姐问:“阿姨,炒面有小份的吗?” “没有”
“哦,好吧,来两碗!”
骑上自行车,回到干净的办公楼,坐回电脑前,又开始了我这份体面的工作。灯下依然,窗外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