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热烈祝贺习总书记当选国家主席!一定要紧紧的团结在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好浏览器!
————–以下是跟我有关系的————————————————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已经吐槽过关于双核的看法。这篇说点细节的东西。
由于国产浏览器是起源于对IE控件的包壳实现的,所以Webkit当年是作为一个“高级货”引进而来,于是就产生了“高速内核”这个概念,于是同时拥有Webkit和IE内核就成了国产浏览器的标配。随着Chrome的崛起和微软的日薄西山,Webkit这个后来者渐渐的取代了原来IE的主力位置。像360,猎豹都已经将Webkit作为默认内核使用。而IE就成了为支持网银等老古董才有辅助内核了。
切换内核的策略这几家浏览器大同小异,首先,切换内核有两种形式——手动切换和自动切换
先说说手动切换:
早期的切核形式就像搜狗和傲游,在地址栏的右侧有一个按钮,上面用一个闪电和IE图标区分内核类型,只要点击一下就可以切换内核。后来出现的双核如360极速和安全浏览器6.0以后的版本,交互增加了一步,点击按钮后会先弹出如下图的选择菜单让用户选择内核类型,猎豹干脆把切核操作放到了右键菜单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以下全是猜测———————————–
首先,是双核的地位:当这个概念刚刚推出的时候,是作为很大的亮点力推的。像搜狗就用了很多推广资源来描述双核有多好,所以,他们希望用户能够尽可能方便的使用这个特性。因此在地址栏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加入一个点击一次就可以响应的入口。但随着产品的演化,人们发现双核的优势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在用户实际应用的时候,应该很少有人回去手动切来切去。双核手动切换的功能回归到它应有的地位上——一个不常用的功能而已。
还有,细究搜狗这种切核按钮的交互,其实这是一个很傻的设计。一个按钮上表示了一个内核类型,作为用户会有一种困惑:到底这个按钮是说当前的内核类型是IE呢还是我点了这个按钮之后会是IE?当然,搜狗的答案是前者,他表示了当前的内核类型。

搜狗切核按钮
但是我们来看看我们最常用的按钮:

播放按钮
还有我们常用的按钮,例如播放、暂停、保存、提交、关闭……。你会发现,所有的Button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上边的文字或者图标表征的都是点击后的状态。而什么控件是用来表征当前的状态呢?我们可以从最原始的Windows控件里面找,会发现一个最常用的——Select,也就是选择框。这也就是360的选择,也是最符合传统交互习惯的选择。另外,为了让用户能够理解,搜狗使用了鼠标指上后的Tips来解释,但谁又愿意盯着你的Tips去弄明白啥叫双核呢?
最后,从技术上讲,切核操作需要将原有内核停止、销毁,创建新的内核并同步原有内核的状态。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快速不停的切换,内核状态很难维护。而在其中增加一个交互步骤,回避了很多有此带来的技术难题。
所以,360采用了另外一种交互,点击以后先弹出一个框,让用户做单选题。这个框有两个作用:
1、为手动切核增加了一步,减少了用户由于误操作而造成的手动切核,而且增加难度也预示着不鼓励用户进行手动切核。
2、在弹出的框中做充分的解释,这种解释效果要比Tips强100倍。猎豹做的更绝,直接藏在了右键菜单里。意思更是不言而喻。
再说说自动切核
自动切核才是双核浏览器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自动切核的策略决定了页面的内核类型,手动切核只不过是留给高端用户的万不得已的选择而已。自动切核的策略大家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在访问一个页面时,根据不同的优先级来决定这个页面应该用什么核打开。
第一优先级应该是手动切核的结果,用户手动切过核,那就把结果记下来,下一次打开会用户的最后决定选择内核类型。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尊重用户的选择,人家就是想用这个内核打开这个页面,浏览器要记住。但是也有副作用,例如有的用户都不是本着这种目的点的切核,只是想点点试试,或者是误操作。也会按照这个决定访问页面。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用Webkit访问网银页面,不能支付。而这类用户往往又不了解双核的概念,事情就变的很麻烦。这也是为啥手动切核入口要深一些的原因。
第二优先级一般都是靠网址列表判断的,像网银类的这些“老古董”网址会收集到IE内核列表中,如果网页符合这个列表的规则,那就会自动切换到IE内核上。而这一层的用户体验拼的就是谁的列表更加细致,这才是对普通用户最有用的部分。
列表以外网址应该选择一个默认内核,这就取决于具体浏览器的决策了。像360、猎豹这种拿Chrome改出来浏览器当然默认是Chrome(Webkit)内核,比较保守的浏览器一般会选择IE作为默认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