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烽火诸侯
浏览器之争硝烟正劲,来说说弥漫在战争迷雾中的各路诸侯吧。
360
上一篇说道了,360已经成为了国内浏览器的一把手。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首先,作为安全起家的公司,客户端的技术实力自然是一流的,敢跟腾讯叫板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360在浏览器上的产品策略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以“安全”为主题主推一个单IE核的浏览器版本,这个版本从里到外透着四个字“实用主义”。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发了一个产品,会不会把别人的logo改个颜色就当成自己的logo?你肯定不会,因为毕竟他倾注了我们团队的心血,我们当然会有自己的想法浓缩成logo,展示给用户。就像自己生的孩子能取个别人的名字吗?人家360就越过了这个心理障碍,就用IE的图标改成绿色,原因也很容易想。很多普通用户都不知道浏览器是个啥东西,他就知道点那个“大e”就能上网。绿色的“大e”和蓝色的“大e”都是“大e”。这样,新用户对360浏览器的认知成本就降了很多。这个版本他们更注重的是“安全、稳定”。对新技术的投入也是围绕着这两个特点,像自带IE8核、防假死等,他们比较用功。而对于另一些技术如双核、HTML5、硬件加速等都没有在这个版本上得到体现。
有普通用户就有高端用户,这个群体更喜欢尝试新生事物,更追求简洁、美、速度、扩展性等等。360用另一个版本来满足这种用户的需求——极速版。这个版本拥有高端用户想要的一切,因为他就是一个装置了IE内核的chrome。这是一个既省力又见效的方案,我们后面会说。但360有一点做的比较厚道,就是在关于对话框里保留了对chromium社区的感谢,这点比金山强。
安全啊,安全,要说生活在丛林般的社会里,谁又不看重安全呢?今天你安全了吗?360的安全套装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那也不见得。想我们这种天天生活在网络上的老油条,其实受骗的可能性很低。不仅不会随便支付,连骗子发来QQ让我充值我都要泡他一会,不骗别人已经不错了。至于木马,我们想想当今还有那些需求这些大公司的软件和Web应用满足不了呢?非要去下一些小网站或者安装不知名的盗版软件?只要保持警觉,再加一个非IE内核浏览器。其实真的没必要杞人忧天。
再者,最近360也陷入了“隐私门”,有人说他们收集用户数据,还有每隔5分钟就会收一道圣旨,在你机器上干任何事。当然我没有去研究过360到底是不是干过这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有这个能力。而且又无法自证清白,这个事就比较难办。除非公开源代码,但这恐怕也突破了他们的接受极限。他们现在是通过让政府部门托管源代码的方式证明,这个办法也不见得有效,政府办事,谁又说得清?哎。
腾讯
要说在腾讯在客户端软件上的实力,那是见谁灭谁,唯独在浏览器的称霸之路上显得比较坎坷。从最初的TT,到QQ浏览器,再到推到重来的QQ7,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像其他客户端软件那样的霸业。这个从侧面也印证了我上一篇日志中说的“做好浏览器,真的不容易”。我开始关注浏览器是从他们的QQ浏览器开始的,这个版本应该是由腾讯研究院受命开发的。在架构上也采取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双核多进程。第一眼看去做的比较花哨,增加了侧边栏加入了很多腾讯的已有服务入口,像QQ空间等等。可以看出其产品思路就是想把腾讯的一站式服务入口集成到浏览器上,这样用户可以更快速的一键直达,而且可以在上网的同时收到服务端推送的信息。但从效果上来看,用户并不太买账。我也想了这么几个原因:1、浏览器的核心体验不够好,后面我会提到,双核是一个大坑,特别是把Webkit插入到自己的框架内的这种做法,想在短时间内做好很不容易。记得我在处理一些内核相关的Bug时,总是喜欢看看其他产品的表现,发现当时我们产品有的问题,QQ浏览器基本上都有。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填平这些有关浏览器核心体验的坑。2、集成腾讯服务入口的吸引力值得商榷,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用户真的需要一个浏览器的入口直达QQ空间吗?或者用户真的需要QQ空间的信息提醒到浏览器上吗?其实也不见得,要怪就乖QQ的体验做的太好了,大家已经习惯了以QQ上的按钮作为入口,而这样只比直接在浏览器上点击增加了一步把QQ唤出的的过程。习惯,是一个很顽强的敌人,要想消灭他,就要耐心培养。但QQ浏览器的基础体验又不能支撑他们在用户机器上待那么长时间。
今年,在腾讯内部的大动荡中,他们做了一件很有勇气的事,至今也让我很佩服——推到重来。无线部门接管了PC浏览器的开发,而不再属于腾讯研究院。从产品思路上就做了很大的调整,技术架构当然也全推翻了。然后推出了新版的QQ浏览器7。为啥说这需要勇气呢?因为就一个大工程而言,如果不小心做烂了,人们的习惯性做法是亡羊补牢。因为如果要推翻,那就要有人为浪费的资源负责任,就要走人。这个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最中庸的做法就是修修补补,不断改良而不是革命,直到发现已经走不下去了。无论是技术工程,还是政治工程,道理都一样。单从QQ7这款产品而言,我个人是比较欣赏的。因为他们的产品思路很清晰,吸取了上一个版本的教训,就是主打浏览器的核心体验,稳定、快速。其他乱七八糟的功能和花里胡哨的界面先往后放。因为这些东西对任何一个大公司都不是难事,而打磨核心体验确是真正要下功夫的。当时Beta版出来之后,我也做了一些拆解分析,细节可以以后再讨论,提几个有意思的点:回归单IE核安装包4M,UI绘制很快,防假死比较到位,仿office的地址栏便捷按钮很便捷。
另外,对所有的竞争对手来讲,腾讯的浏览器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对手。他们的杀手锏就在于他们的推广渠道。之所以一直藏而未露,我想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产出一个自信的产品。一旦有了,那可能对整个浏览器市场又会带来一场动荡。
路对了,很重要。怎么走,次之。
搜狗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搜狗浏览器是王小川想借输入法推搜索的一个桥梁。这个说法从战略上讲是说的通的。但是从搜狗在浏览器上下得功夫上讲,这玩意没有“桥梁”那么简单。用一句话来为搜狗浏览器定个调:他们做的很用心。有好多浏览器中的概念是从搜狗浏览器上第一次看到的,尽管不一定是他们先做的。像双核、视频弹窗、教育网加速等等。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双核。作为国内第一个发布双核浏览器的厂商,这个特性一直是搜狗引以为傲的。直到双核遍地的今天,他们的欢迎页依然是在重点突出“双引擎”。给人的感觉是浏览器内核跟汽车引擎一样,两个当然要比一个好。其实,这里面的真实情况是值得讨论的。搜狗最初的结构是把的Webkit内核引入了浏览器中,当然技术架构也一直在沿着这条路走。其实这是一条不平坦的路,真正尝试过这么做的人就明白其中的艰辛。IE跟Webkit虽然都是浏览器内核,其中的概念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无论从接口还是从一些细节的设计理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要把两种内核有机的包装起来,向上提供一个内核无关的接口,就要对两种内核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要对其中的不同点做很多处理,举个很小的例子:浏览器的前进后退列表,两个内核的处理细节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只有不懈的研究、尝试、填坑,才能搞明白这些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双核浏览器更需要耐心打磨的原因。它带来的复杂度并不是单核的两倍,而是很多倍。我之所以说搜狗做的很用心,就是说他们的这些坑填的还算不错,有好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关于双核的种种,接下来我想单独写一篇详细说说,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双核对用户而言其实重要性并不高,因为用户并不关心页面是用哪个内核渲染的。可以从用户点击双核切换的数量上看出这个结论。而且渲染速度上的差异,需要先解决网络速度这个主要瓶颈之后才能表现的更明显。
尽管选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但他们一直在坚持。还有,他们还没有上市,那帮年轻人还有梦想。有梦想,能坚持,嗯。
遨游
将浏览器内核包壳,重新设计UI交互,遨游这种产品形式最早受益者。在这些大公司发力之前,遨游也是火极一时。像鼠标手势,同步收藏,这些功能也是最早从遨游身上看到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国内搞浏览器的人应该向这些前辈们致敬。不知是公司运营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各大公司把浏览器定位为战略级产品后,遨游就漫漫被淹没在红海中了。记得当时在Gameloft实习的时候,跟遨游在一个楼上,去偷偷瞄过一眼才发现,原来公司这么小,对比当时遨游的用户量,立刻对他们肃然起敬。
后来浏览器的发展,应该说遨游从技术上都没有落后。我觉得他们应该是输在资本和渠道上。可能是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技术上,如果公司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做支撑,这么做是不明智的。就像前段时间他们把主打点放在了HTML5跑分上,最后竟然魔杖到了作弊的程度,仅仅把Webkit的接口打开,没有实现去骗HTML5Test页面,最后让人家给列入了黑名单(还有搜狗)。在HTML5还没有广泛应用的今天,能做出这样的决策,那决策者对技术得痴迷到什么程度?
长江后浪推前浪,要想不被拍在沙滩上,除了先知先觉,还要懂得转弯。
金山
要说国内客户端最老牌,最有功底的应该算金山。猎豹浏览器是付盛接手金山网络后的一个力作,当时一推出让我感觉眼前一亮。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是拿chromium改的,但是在包装上做足了文章。从宣传视频到安装界面,再到UI展现,都很用心。如果把猎豹浏览器比喻成一个女人,那么她打扮的很妖艳,但是不耐看。试用了不长时间就有点厌烦了,UI虽然很炫但是不够精致。内核的内力也不够纯熟,问题比较多。最让我感到不满意的是关于对话框竟然没有对chromium社区的感谢。太不厚道了。
作为后来者,他们选择了一条很聪明的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这是一款面向高端用户的产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端用户对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其他
阿里云神马的,不说了,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