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的那些事

浏览器的那些事(3)

3、烽火诸侯  浏览器之争硝烟正劲,来说说弥漫在战争迷雾中的各路诸侯吧。 360 上一篇说道了,360已经成为了国内浏览器的一把手。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首先,作为安全起家的公司,客户端的技术实力自然是一流的,敢跟腾讯叫板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360在浏览器上的产品策略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以“安全”为主题主推一个单IE核的浏览器版本,这个版本从里到外透着四个字“实用主义”。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发了一个产品,会不会把别人的logo改个颜色就当成自己的logo?你肯定不会,因为毕竟他倾注了我们团队的心血,我们当然会有自己的想法浓缩成logo,展示给用户。就像自己生的孩子能取个别人的名字吗?人家360就越过了这个心理障碍,就用IE的图标改成绿色,原因也很容易想。很多普通用户都不知道浏览器是个啥东西,他就知道点那个“大e”就能上网。绿色的“大e”和蓝色的“大e”都是“大e”。这样,新用户对360浏览器的认知成本就降了很多。这个版本他们更注重的是“安全、稳定”。对新技术的投入也是围绕着这两个特点,像自带IE8核、防假死等,他们比较用功。而对于另一些技术如双核、HTML5、硬件加速等都没有在这个版本上得到体现。 有普通用户就有高端用户,这个群体更喜欢尝试新生事物,更追求简洁、美、速度、扩展性等等。360用另一个版本来满足这种用户的需求——极速版。这个版本拥有高端用户想要的一切,因为他就是一个装置了IE内核的chrome。这是一个既省力又见效的方案,我们后面会说。但360有一点做的比较厚道,就是在关于对话框里保留了对chromium社区的感谢,这点比金山强。 安全啊,安全,要说生活在丛林般的社会里,谁又不看重安全呢?今天你安全了吗?360的安全套装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那也不见得。想我们这种天天生活在网络上的老油条,其实受骗的可能性很低。不仅不会随便支付,连骗子发来QQ让我充值我都要泡他一会,不骗别人已经不错了。至于木马,我们想想当今还有那些需求这些大公司的软件和Web应用满足不了呢?非要去下一些小网站或者安装不知名的盗版软件?只要保持警觉,再加一个非IE内核浏览器。其实真的没必要杞人忧天。 再者,最近360也陷入了“隐私门”,有人说他们收集用户数据,还有每隔5分钟就会收一道圣旨,在你机器上干任何事。当然我没有去研究过360到底是不是干过这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有这个能力。而且又无法自证清白,这个事就比较难办。除非公开源代码,但这恐怕也突破了他们的接受极限。他们现在是通过让政府部门托管源代码的方式证明,这个办法也不见得有效,政府办事,谁又说得清?哎。 腾讯 要说在腾讯在客户端软件上的实力,那是见谁灭谁,唯独在浏览器的称霸之路上显得比较坎坷。从最初的TT,到QQ浏览器,再到推到重来的QQ7,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像其他客户端软件那样的霸业。这个从侧面也印证了我上一篇日志中说的“做好浏览器,真的不容易”。我开始关注浏览器是从他们的QQ浏览器开始的,这个版本应该是由腾讯研究院受命开发的。在架构上也采取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双核多进程。第一眼看去做的比较花哨,增加了侧边栏加入了很多腾讯的已有服务入口,像QQ空间等等。可以看出其产品思路就是想把腾讯的一站式服务入口集成到浏览器上,这样用户可以更快速的一键直达,而且可以在上网的同时收到服务端推送的信息。但从效果上来看,用户并不太买账。我也想了这么几个原因:1、浏览器的核心体验不够好,后面我会提到,双核是一个大坑,特别是把Webkit插入到自己的框架内的这种做法,想在短时间内做好很不容易。记得我在处理一些内核相关的Bug时,总是喜欢看看其他产品的表现,发现当时我们产品有的问题,QQ浏览器基本上都有。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填平这些有关浏览器核心体验的坑。2、集成腾讯服务入口的吸引力值得商榷,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用户真的需要一个浏览器的入口直达QQ空间吗?或者用户真的需要QQ空间的信息提醒到浏览器上吗?其实也不见得,要怪就乖QQ的体验做的太好了,大家已经习惯了以QQ上的按钮作为入口,而这样只比直接在浏览器上点击增加了一步把QQ唤出的的过程。习惯,是一个很顽强的敌人,要想消灭他,就要耐心培养。但QQ浏览器的基础体验又不能支撑他们在用户机器上待那么长时间。 今年,在腾讯内部的大动荡中,他们做了一件很有勇气的事,至今也让我很佩服——推到重来。无线部门接管了PC浏览器的开发,而不再属于腾讯研究院。从产品思路上就做了很大的调整,技术架构当然也全推翻了。然后推出了新版的QQ浏览器7。为啥说这需要勇气呢?因为就一个大工程而言,如果不小心做烂了,人们的习惯性做法是亡羊补牢。因为如果要推翻,那就要有人为浪费的资源负责任,就要走人。这个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最中庸的做法就是修修补补,不断改良而不是革命,直到发现已经走不下去了。无论是技术工程,还是政治工程,道理都一样。单从QQ7这款产品而言,我个人是比较欣赏的。因为他们的产品思路很清晰,吸取了上一个版本的教训,就是主打浏览器的核心体验,稳定、快速。其他乱七八糟的功能和花里胡哨的界面先往后放。因为这些东西对任何一个大公司都不是难事,而打磨核心体验确是真正要下功夫的。当时Beta版出来之后,我也做了一些拆解分析,细节可以以后再讨论,提几个有意思的点:回归单IE核安装包4M,UI绘制很快,防假死比较到位,仿office的地址栏便捷按钮很便捷。 另外,对所有的竞争对手来讲,腾讯的浏览器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对手。他们的杀手锏就在于他们的推广渠道。之所以一直藏而未露,我想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产出一个自信的产品。一旦有了,那可能对整个浏览器市场又会带来一场动荡。 路对了,很重要。怎么走,次之。 搜狗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搜狗浏览器是王小川想借输入法推搜索的一个桥梁。这个说法从战略上讲是说的通的。但是从搜狗在浏览器上下得功夫上讲,这玩意没有“桥梁”那么简单。用一句话来为搜狗浏览器定个调:他们做的很用心。有好多浏览器中的概念是从搜狗浏览器上第一次看到的,尽管不一定是他们先做的。像双核、视频弹窗、教育网加速等等。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双核。作为国内第一个发布双核浏览器的厂商,这个特性一直是搜狗引以为傲的。直到双核遍地的今天,他们的欢迎页依然是在重点突出“双引擎”。给人的感觉是浏览器内核跟汽车引擎一样,两个当然要比一个好。其实,这里面的真实情况是值得讨论的。搜狗最初的结构是把的Webkit内核引入了浏览器中,当然技术架构也一直在沿着这条路走。其实这是一条不平坦的路,真正尝试过这么做的人就明白其中的艰辛。IE跟Webkit虽然都是浏览器内核,其中的概念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无论从接口还是从一些细节的设计理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要把两种内核有机的包装起来,向上提供一个内核无关的接口,就要对两种内核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要对其中的不同点做很多处理,举个很小的例子:浏览器的前进后退列表,两个内核的处理细节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只有不懈的研究、尝试、填坑,才能搞明白这些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双核浏览器更需要耐心打磨的原因。它带来的复杂度并不是单核的两倍,而是很多倍。我之所以说搜狗做的很用心,就是说他们的这些坑填的还算不错,有好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关于双核的种种,接下来我想单独写一篇详细说说,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双核对用户而言其实重要性并不高,因为用户并不关心页面是用哪个内核渲染的。可以从用户点击双核切换的数量上看出这个结论。而且渲染速度上的差异,需要先解决网络速度这个主要瓶颈之后才能表现的更明显。 尽管选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但他们一直在坚持。还有,他们还没有上市,那帮年轻人还有梦想。有梦想,能坚持,嗯。 遨游 将浏览器内核包壳,重新设计UI交互,遨游这种产品形式最早受益者。在这些大公司发力之前,遨游也是火极一时。像鼠标手势,同步收藏,这些功能也是最早从遨游身上看到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国内搞浏览器的人应该向这些前辈们致敬。不知是公司运营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各大公司把浏览器定位为战略级产品后,遨游就漫漫被淹没在红海中了。记得当时在Gameloft实习的时候,跟遨游在一个楼上,去偷偷瞄过一眼才发现,原来公司这么小,对比当时遨游的用户量,立刻对他们肃然起敬。 后来浏览器的发展,应该说遨游从技术上都没有落后。我觉得他们应该是输在资本和渠道上。可能是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技术上,如果公司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做支撑,这么做是不明智的。就像前段时间他们把主打点放在了HTML5跑分上,最后竟然魔杖到了作弊的程度,仅仅把Webkit的接口打开,没有实现去骗HTML5Test页面,最后让人家给列入了黑名单(还有搜狗)。在HTML5还没有广泛应用的今天,能做出这样的决策,那决策者对技术得痴迷到什么程度? 长江后浪推前浪,要想不被拍在沙滩上,除了先知先觉,还要懂得转弯。 金山 要说国内客户端最老牌,最有功底的应该算金山。猎豹浏览器是付盛接手金山网络后的一个力作,当时一推出让我感觉眼前一亮。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是拿chromium改的,但是在包装上做足了文章。从宣传视频到安装界面,再到UI展现,都很用心。如果把猎豹浏览器比喻成一个女人,那么她打扮的很妖艳,但是不耐看。试用了不长时间就有点厌烦了,UI虽然很炫但是不够精致。内核的内力也不够纯熟,问题比较多。最让我感到不满意的是关于对话框竟然没有对chromium社区的感谢。太不厚道了。 作为后来者,他们选择了一条很聪明的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这是一款面向高端用户的产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端用户对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其他 阿里云神马的,不说了,都是浮云。
Continue Reading
浏览器的那些事

浏览器的那些事(2)

2 兵家必争之地 要说PC端上竞争最激烈的软件,那肯定是浏览器。放眼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否擅长客户端软件,必做的一个软件就是浏览器。原因其实不言自明,他是互联网的入口。只要占据了这个入口,接下来产品上的战略部署就水到渠成了。 目前来看,从这个点上的最大获利者是360。浏览器不仅可以通过通过自带的默认导航导流量,而且能够直接在UI上推荐运营游戏来直接变现。以前马云说的“让百度睡不好觉”,阿里没做到,360做到了,靠的就是浏览器。 其实这些战略层面的道理大家早就很清楚了,想多了没啥意思。还是来聊聊战术层面的交锋比较有意思。 在浏览器炙手可热之前,争夺的最激烈的是另一种产品形态——工具栏。这种用IE开放或不开放的接口开发IE插件扩展了IE原有的功能,而且产品形态也是短小精悍,仅仅在IE上添加了一个小条而已。像百度工具栏、QQ工具栏、各种工具栏。这些产品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原生IE没有的功能像搜索、广告拦截、截图、音视频保存等等,另一方面也有与浏览器同样的收益就是导流和通过推荐直接变现。大家为了抢用户的默认网页、默认搜索入口在IE上打的不可开交,各种Hook,甚至把抢夺做到驱动层(这是可能导致蓝屏的)。推广方式上也是五花八门,到最后搞的一个不懂“拒绝”的普通用户的IE工具栏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条,甚至占了半个屏幕…… 跟工具栏这种产品相比,直接做浏览器更容易控制。虽然技术上用到的接口差不多(单指IE核),但是不需要再进行工具栏那样的争夺战,你可以独占你创建的这个内核。当然这种产品形态的工程量要比工具栏大的多,因为不能只关心内核,你需要接管一个浏览器的完整的功能,像收藏、历史、帐户、UI、进程模型等等。 在这里有一个误区,有的朋友总是觉得搞个浏览器是很简单的事,因为内核不用你写,你只是搞一个漂亮的UI出来,加上点像工具栏那样的附加功能,然后套在人家的内核上浏览器就做成了。说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浏览器跟其他软件不太一样,就如我的上一篇日志说的,他是一个引擎,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复杂环境,所以它是一个需要打磨的产品。要想让他真正做到稳定、高效、安全不是一日之功。凡是想三下五除二用短时间,小代价就做一个优秀的浏览器,都是不现实的。打开一些电脑管家之类装机推荐工具,浏览器那一栏里的产品多的令人发指。但是真能够通过市场和用户考验的又有几款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从网站,到用户行为都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内核本身崩溃,什么样的插件在什么情况下会崩溃,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JS失效。内核切换策略、防假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慢慢摸索,积极处理用户反馈,慢慢去完善的。当然要说捷径也有,比如直接拿已经很完备的开源浏览器(chrome)改,这些后面会讨论。 话说兵贵神速,浏览器浏览器之争早已白热化的今天,为了在用户机器上抢滩登陆,各出奇招。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登陆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占据要塞。在不停的演练登陆冲击速度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了有足够坚固的防御工事,应对敌人的反扑?
Continue Reading
浏览器的那些事

浏览器的那些事(1)

从事浏览器开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逐渐对浏览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这里记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吧。 1、浏览器与游戏引擎 在搞浏览器之前,曾经在游戏引擎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感情,以至于我现在的博客域名都是wantgame.net。最后阴差阳错,没有去做游戏,而是来到了一个互联网公司搞起了浏览器。 每当“游戏情结”开始在脑海里作乱时,都会用“干啥都是写代码”来安慰自己。但是,在逐渐深入到浏览器开发一段时间后,却渐渐发现其实浏览器其实跟游戏引擎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输入输出的角度上讲,游戏引擎输入的是美术资源、逻辑脚本,而浏览器输入的html, css决定了网页的布局,很像游戏中的场景文件;浏览器输入的图片、音视频就相当于游戏中的艺术资源;浏览器中运行JS脚本就相当于游戏引擎中逻辑脚本。浏览器输出的网页也不过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游戏画面而已。在阅读浏览器内核代码时,有很多概念也似曾相识,因为流程是一致的,读文件,解析,布局,渲染。 后来“游戏情结”就很少作乱了,因为我认识到了,其实我在做的(更确切的说是维护)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引擎,全世界数以百万记的web开发者在使用这几个游戏引擎(Trident Gecko Webkit)设计游戏场景(html css),输出艺术资源(img video audio),编写游戏逻辑(javascript)。有数以亿万计的“玩家”在欣赏着这几个游戏引擎渲染的画面,与浏览器中的游戏互动。这种规模是任何一个游戏引擎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浏览器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决定了它与游戏引擎的很大不同。那就是开放性。 浏览器以标准的形式将接口公布给全世界的开发者,然后再以捆绑操作系统的方式部署到了全世界所有的智能终端。这样就为信息的输出者和输入者建立起了桥梁。而不是像游戏引擎那样,以授权的方式提供给某一些程序员使用。因该说“开放性”是浏览器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我欣赏Chrome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把开放性做到了极致,连源代码都开放出来,这在是最根本的互联网精神。 当然要做到开放性并不是有意愿和决心就行的,要开放就先要意识到开放的后果。世界上的Web开发者五花八门, 有好人,有坏人,所以要考虑到安全性; 有高手,有初学者,所以要考虑到易用性和各种语法容错; 有各种硬件和操作系统,所以要考虑到兼容性; 有小白用户,有高端用户,所以要考虑到突出核心功能和扩展性。 当然,这些游戏引擎也是需要考虑的,但是力度要小得多。例如语法容错,我们在写html时的一些小失误例如漏个>啥的都会被浏览器“大度”的接受,因为这无伤大局。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游戏场景文件中出现这种语法错误,我们的游戏引擎也会根据自己的猜测建立出游戏场景。因为总的来说,游戏引擎还是封闭的,他提供专业的工具给专业的开发者,一切按照我的套路来就不会出错。实在搞不定的坑,我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帮你填平,因为授权规模是可控的。没有必要在开放性这点上动太多的脑筋。 游戏引擎的动人之处在于对速度和美的追求,浏览器的动人之处在于大气。
Continue Reading
咸吃萝卜淡操心

地气儿

加班到7点半的时候饿了,单位新搬了办公楼,周围的饭馆也不太熟悉。碰碰运气吧,骑着自行车到单位附近觅食发现了一个山西面馆。客人差不多走光了,老板娘和大厨、服务员们围坐在一台17寸的彩电旁看电视剧。支下自行车,径直走了进去,一眼就瞅见了——油泼面。自从看了老谋子的《三枪》,里面的滥情节早忘得一干二净,只有赵本山吃油泼面的场景印象最深刻。里面把山西油泼面拍得香极了,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浏览器的那些事

探望受伤的HTML5

今天看到一个消息Facebook放弃的用HTML5开发客户端应用的方案,转用ios6的API开发苹果的客户端。链接在这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2-08-24/2809122 一个公司选择放弃了一个技术方案,这种事情天天都在发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这件事恰恰发生在Facebook和HTML5两者身上,就变的比较有看头了,因为一个是当前比较热门的技术标准,一个是走在技术前沿的热门大公司。 作为一个浏览器开发者,一直在关注HTML5,也在我们的浏览器上做过HTML5标准的支持开发工作。想谈一谈对HTML5的一点看法。 1、HTML5吸引力 有人说,勤快人当不了好程序员,一个好的程序员总是想尽办法写出高效的、通用的、易维护的程序。同一套业务逻辑,用C++写一遍,再用java写一遍,再用Object C写一遍,这对怕麻烦程序员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即便有方便的工具转,程序员们也更愿意把时间省下来干点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统一的平台,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字符集…这些好比国家统一,在大牛、大公司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面前,只是吊丝程序员的一厢情愿罢了。java,C#这些号称跨平台的玩意儿逐渐也都变成了平台之一。HTML5的出现给这个事带来了希望,因为它是一个标准,是标准大家就都应该遵守。不管你的服务器是Apache还是IIS,不管你的浏览器是IE还是Chrome都要通过HTTP协议通信。而且多年以来,HTML标准还是维护的比较单纯。在本来就统一的标准上做扩展,就成了建立统一平台的可行方案。这样程序员们只要开发一套代码,就可以在不同硬件、不同系统、不同浏览器上运行。 另外,作为Web的开发标准还有一条天然的优势,那就是部署在服务端,这样非常方便维护,升级迭代的效率会非常高。如果开发过客户端软件的升级模块,就能体会到这一点有多美好! 有了以上两点,HTML5就成了技术界的美人胚子,尽管还没发育完整,但是含苞未放的小萝莉以让我等技术宅男们垂涎三尺。原来的HTML之所以被限定在开发传统网站上,是因为脚本能力被死死的限定住了,只能控制很少的东西。就像非要把身材热火的女郎捆在十分保守的棉袄棉裤里。好了,现在HTML5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解放脚本的能力,撕碎女郎上的破棉袄,让她穿上比基尼。让她可以控制本地存储,控制图形绘制,控制媒体播放,控制摄像头…最好是能把Native代码干的事全干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还有现在牛逼哄哄的硬件配上牛逼哄哄的JS引擎,效率问题似乎也不需要像原来那样关注了。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以后的程序员,大多数人只会JS脚本就可以了,留下少数精于底层的“老顽固”维护基础设施。大量的精力被从平台相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只去关注业务、算法、创新。这一切多么美好! 2、目前HTML5的局限性 这次Facebook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我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起初对HTML5投入的热情也不得不暂时收回。 1> 信任 Web应用于本地软件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信任程度。通过网络下载到的脚本,保守的来看是不应该被信任的。因为他不同于软件,用户在安装软件的时候就相当于给了这份软件授权,让他可以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做事,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过程是比较慎重的,即便它是在做坏事。而Web服务不同,用户只需要轻轻一点,甚至不用点就可以跳转到一个网页。这种加载运行脚本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用户安装本地软件的频率。所以,无论浏览器如何明显地提醒用户注意安全,都会“习以为常”得忽略掉。这样,开放更大的权限给配置在服务端的脚本就变成了双刃剑。当然,那些制定标准的大牛们很注重安全性,在读那些标准文档的时候,你就会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例如,为了防止缓冲区溢出导致的不安全,在WebGL的白皮书中重点说明了对定点缓冲区的索引要进行检查,虽然这样做会影响渲染效率。在Geolocation的标准中,多次强调标准的实现者(浏览器),在为脚本提供用户的地理位置前,一定要明显的提示用户让用户授权。在FileSystem中,要求做到不同Origin的文件系统要隔离,要将虚拟化,等等等等。 这一切的防御措施都源自一点,那就是Web脚本的不被信任性。惹火女郎的性感被解放出来,但是也要保证护住关键位置,一不小心露点了那就变成了有伤风化。 2> 统一 HTML5的标准是由权威的W3C和WHATWG共同维护的,但是实际上的编辑都是Mozilla、Apple、Google、Microsoft这些大公司的牛人,大家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国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其实,不光是文人,码农也是一样的。只要人混到了一定的层次,自信建立起来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排斥别人的想法。无论外表表现的多么谦逊,内心都会有一种高傲的东西在撩拨那帮牛人的理智。再加上为不同公司的商业利益考虑,标准的制定者不可能铁板一块。而且这已经得到了印证WHATWG已经宣布与W3C分家,各自维护自己的标准。而且从各大浏览器生产商公开的讨论和邮件来看,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连共同维护Webkit内核的Apple和Google也在不停的扯皮。还有由于标准的制定战线拉的太长,从2004年提出这个想法以来,已经8年的时间了。有很多前瞻性的尝试也被那些喜欢尝鲜的程序员被广泛应用。例如Webkit中带Webkit前缀的API已经被用滥了,当Webkit想去掉的时候发现已经无能为力了,一旦去掉新版的Webkit将有很多网站和应用出现异常,尤其是移动平台。可以看到统一大业真的不那么容易,除了要征服敌人,最重要的还要克服自己。 总结总是要积极向上的: 不管怎么样,HTML5还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它代表了码农界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码农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码农的根本利益。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滞不前的,Facebook这事只是革命浪潮的一朵小浪花。
Continue Reading
咸吃萝卜淡操心

所谓高级人才

所谓高级人才有两种,一种是从条件较差的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这类人才有着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强悍。无视环境,无视地形。甩开膀子能干活,手拈须髯能决策。上得了厅堂,斗得过流氓,适应能力极强。还有一种是生来高端,一直高端,虽然也是从基层锻炼起,但是这个“基层”的起点本来就很高。加之特殊的能力和关系,爬升的很快,然后就可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挥斥方遒决胜千里。这种人才对优势资源的整合能力比较强,善于领导精兵强将打漂亮仗,还有总结的方法论也显的比较高端。 前一种比较常见于穷山恶水爬出来的公务员,小公司里混出来的团队头目,劣迹斑斑的山寨首领。他们的履历不见得有多光鲜,但是人生经验丰富,意志坚强。他们手下的团队会有较强的执行力,流程注重简洁实用。这种人才比较适合用来领导大家走出困境。后一种比较常见于被重点培养的领导干部,毕业就一直混迹于大公司的各类经理,各种海归、985、MBA。他们往往比较擅长总结方法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取人类社会长时间来积攒的经验教训。志向远大,眼光独到,注重流程。简历随便一摆就明晃晃让人眼晕。这类人才比较适合管理已经走上正轨的业务。 另外两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像歌手,前者音域比较广,能高能低,但是不可能唱的太高。后者天生高音,但是让他唱低音会很痛苦。 从这个方面来讲,在不同的时期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底子比较薄,环境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如果启用后一类的高端人才,可能就比较危险。前一种人对劣势资源的整合及转化能力,在这个时候却显得尤为可贵。没有枪没有炮,我们现造!如果条件比较好,有钱有粮,兵精将强,可以考虑使用那些习惯驾驭优势的人。我们可以看看汉武帝启用高级将领的路子:与匈奴的战争初期,像骑奴出身的卫青、能跟士兵同甘共苦的李广,这些人的素质显得尤为可贵。当国力积攒到一定程度,能够每人配三匹战马,跨沙漠作战的时候,像霍去病这样的锐气将领就能把仗打的更漂亮。 作为人才本身,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或改进,或选择自己适合的位置,或善用幕僚弥补自己的不足。 哎,啥时候咱也能成个高级人才?梦里吧!
Continue Reading
咸吃萝卜淡操心

梦2012.8.13

今早做了个梦,弄得心情起伏到现在都不能平静。

梦到回到了大连,一片湛蓝的海水,我站在海边的山头上,周围有好多参天的古木,有一些甚至已经石化。 身边围绕着好多老朋友在讨论着一些生活杂事。我手里拿着一本日记,里面记满了我用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换来的果实,一次次考试的分数,一个个被解答的难题。 突然天气转凉了,海水已经不适合游泳,我们就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成了游览这个山头。走着走着我离开了那些朋友,独自穿过一些熟悉的建筑,来到一个具有波斯风格的建筑边上。 斑驳的墙面上写满了乱七八糟的文字,像是墓志铭,又像是小广告。原来这真是一个墓地,看着有一些死者的亲属在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想起了那些被浪费的时光,想起了几十年之后我的墓志铭上竟然也是如此混乱,因为我做的事情中,没有一件值得镌刻。 只感觉窒息、抽搐、无限悲伤。 做点有意义的事,让它值得回忆。
Continue Reading
浏览器的那些事

adBlock下的互联网生态

adBlock adBlock是一个强大的组件,用来过滤网页中的广告,在广大网友的共同维护下,过滤及其精准。百度的推广链接,侧边广告,优酷视频播放前的广告,新浪的浮动广告和弹出广告。全都可以被block掉,只剩下干干净净的网络内容。作为个体用户,这东西用的很爽,但是作为互联网从业人员,可能想的要更多一些。 这是一个隐藏多年的杀手,由于他以浏览器插件的形式存在,注定了它只能在高端用户的圈子流通。不会对大众的网络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但这不能说明它没有这个能力。它的存在对现有的互联网生态圈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目前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无非就那几种,而广告仍然是最稳定的盈利模式。因此可以想象一旦adBlock被推广到大多数客户端,对这些网站的营收会有多大的冲击,进而对整个互联网有多大的冲击。而这并不是很难实现,目前国内任何一个普及率较高的浏览器都可以很容易得将此功能内置到浏览器中。无法想象,一旦这位老总脑子一热这么干了,会在业内掀起多大的波澜。 当然从战略上分析,没有一家浏览器公司会这么干,因为毕竟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虽然有一些小摩擦,但是更应该看重的是共同利益,把别人干倒了自己也没有好日子过,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 ———-强行插入故事————– 远古时候有一只猴子,有一天他突然获得神的启示,神向他描述了几百万年以后他们的子孙进化成人类,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看到了美好的未来,进化后的猴子已经蜕掉了绝大部分体毛,显得更加娇嫩而优雅,也不再招那么多恼人的虱子。于是猴子震惊了,疯狂了,他迫不及待得想过上几百万年后的好日子,他已经等不及了。于是他拔掉了自己身上的毛,又去强行拔掉其他猴子身上的毛。结果可想而知,会被其他猴子群殴致死。 ————故事结束—————- 如果我是那只猴子,我不会伤自己身上的一根毛,我会在在吃饱喝足后懒懒得躺在河边的石头上晒肚皮。一边抓着身上的虱子,一边畅想着几百万年后子孙们的生活场景: 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无法忍受像强行插入故事一样,强行插入广告,他们都安装了adBlock。因为互联网不同于电视机,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把真正想获取的信息过滤出来,他们有能力这么干,有权利这么干。当然大的互联网公司不甘心失去这个传统的盈利模式。因此,同所有的革命历史一样,当年的激进派变成了现在的保守派,因为新的激进派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利用强大的公关能力与adBlock的官方组织达成了某种平衡。但是,他们发现这东西已成燎原之势,连adBlock官方都无法控制这种过滤方式的传播。因为无数的吊丝想在革命中改变命运,几个吊丝就可以完整复制adBlock模式提供给那些不再相信adBlock官方的人们。 于是,出现了adKiller、adFucker等等等等。 于是,网络上没有了类似于“恒源祥,羊羊羊”这类的弱智广告,广告的质量开始提高,做成了一个个有剧情的小短片,或温暖,或励志,或刺激。广告本身也成了人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广告展现的手段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他们被植入到了信息中,显得更加自然,更加亲切。 于是,那些守旧的广告媒体开始或倒闭,或转型。 于是,大家开始真正关注信息本身的质量,当年那种占据入口就可以躺着数钱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 于是,真正创造内容的人有了收益。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无忧无虑的酣睡。 被虱子要了一口,醒了,挠了挠虱子咬过的地方。 爬到树上摘了一个几百万年后永远不可能吃到的果子。 咬了一口,很甜。
Continue Reading
观后感

三体读后感

1

今天早上终于把《三体》123全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部有深度的科幻小说,先向作者刘慈欣老师致敬!按照以往的惯例,读完一部好作品的电子版之后,我会买一本正版的书以表示对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但是发现书攒的比较多,在帝都漂流负担比较大。所以我想换个方式,买了之后送给朋友。没看过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只限一套哦!现在分几点来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吧。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观后感

被现代科技恶搞的希腊神话

p1493840861

昨天去大钟寺那边看了《诸神之怒》,感觉很失望。去之前看了预告片,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进场之后感觉就不太对。屏幕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于是后悔挑了后面的座,让屏幕看起来更小。那把作为噱头的“震撼椅”只不过是带振动的低端按摩椅,只能调节振动幅度。一坐上去像过电一样。随着影片剧情的变化,椅子的振动幅度也会跟着变化,但是我并不认为这能给观众增加“沉浸感”。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咸吃萝卜淡操心

把握用户需求

2006123111350

昨晚干了一件很蠢的事,老家来了几个亲戚旅游,住在大栅栏那边。下班之后带他们去吃饭,在选择饭馆的时候范二了。我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出来旅游就应该吃点北京特色的地方,就带他们去了爆肚冯(很有名,上过几次电视节目)。根据地图的导航,我们准确的找到了那个位置,但是一坐下就傻眼了。房子又破又脏,卫生极差,那股浓烈的清真味道显然也不合亲戚们的口味,因此我们吃的并不开心。爆肚冯也成了我们心里一段不美好的记忆。
作为选择饭馆的决策者,要反思。一件蠢事的成因有很多,选择的错误;未能及早的发现问题改变策略等等。但是,我想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抓住用户的需求,想当然的做决策。我们一起吃饭的亲戚有8位,4位40几岁的中年人,2位老人。他们在吃这方面早就有了成熟的评判标准,而且都是一个地方的,我也应该大体判断出他们爱吃的口味。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把他们的需求分析透彻,反而加入我自己很多观念,比如我总是喜欢去尝试没吃过东西,不管好吃不好吃,因为我更喜欢那种新鲜感。显然,这种饮食观点没有被用户接受。错误的决策代价往往也是巨大的,即使付了帐也没有减轻内心的自责。出了店门往回走的时候,有位亲戚说了句:“这不有很多饭馆吗?”。
除了没有迎合用户的需求外,还有一点没有做好,就是没有及时的改变策略扭转局面。从我们看到那所破房子,到我们坐下点菜,其实有充足的时间改变决策,换家饭馆。但是这个时间段我并没有去询问用户的感受,而是被好奇心带进了死胡同。我当时的想法是看到饭馆的生意不错,我倒想看看是什么吸引了这些食客,或许这里的饭真的很好吃。对产品策略的调整并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做出来后,其实有的反馈在设计过程中,甚至是方案提出前就应该尽量听取建议和反馈。
最后一件没做好的事情就是:当决策者的观念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时,如果你坚持是的想法是对的,那就应该设法营造“现实扭曲力场”来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审美情趣。以昨晚的场景来说,大家吃不惯,我应该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为大家讲解爆肚冯的优点,像营养,历史,传统之类的东西。至少让用户能感到这是件有意思的东西,尽管不好吃。在这一点上我也没有做好功课。
很多时候我们的产品做不好,就抱怨PM不给力,提不出专业、可靠、新颖的需求。其实,把握用户需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需求提出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人性深入的理解,去迎合用户的真正需求。
2)对产品在用户中的真实反映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产品方向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及时修改。
3)对自己坚持的事情理解深入并善于表达,做到“循循然善诱人“,让用户感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最后,表达一下对传统美食的不满。这是我第二次对名吃感到失望。第一次是沈阳的“李连贵熏肉大饼”,第二次就是北京的“爆肚冯”。并不是因为味觉,而是因为他们把更多的尊重献给了传统,忽视了客人。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观后感

焦虑与贪婪

这几天看《乔布斯传》本想写一些读后感,但是工作上的事比较多,看书的时间就被挤压到了餐厅里、马桶上、睡觉前。更没有时间去把一些零七碎八的感谢记下来。昨天晚上做了个梦,在早上回想梦的时候发现可能最近太紧张的,于是今天就给自己好好地放了一个假。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工作的事。玩玩游戏,睡睡觉,看看书,虽然练不了毛笔字(昨晚打羽毛球胳膊酸地拿笔直抖),但总归有时间写一写随笔。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咸吃萝卜淡操心

历史是歷史的选择

png

今天听几个同事在讨论大陆推行简化字的利弊。简化汉字弊端说的同学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简化汉字的推行导致我们丢掉了一些中国文化。港澳台仍然用着繁体字,中国味十足,不一样发展的好好的。政府当初这样强力的推行简化汉字到底是为了啥?

最近在学习书法,因此这方面的有一些感触。其实,几千年汉字的演变史是有章可循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隶,唐楷,一直到现在我们用的简化汉字,每一次重构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更方便人们识别、书写。但这些变化大多数都是循序渐进的自然流变,由官方发起的剧烈的文字变革其实很少。原因很简单,无论哪个领域,几乎每一次革新都会遭到一批保守势力反抗。这些保守的反抗倒不一定是恶意的,只是大家都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已。正因为这些反抗的存在,使得推行文字改革成为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强势的试金石。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游戏评论

惊艳与粘性[2011.3.4]

我确定这里并没有写错字,的确是惊艳与粘性,而非“经验与粘性”。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痴迷与游戏开发中的渲染技术,并将此环节视为游戏开发最核心的环节。当时坚定的认为一个游戏的渲染水平就代表了这个游戏的品质。但由于最终没有去游戏公司工作,现在再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游戏开发的时候,渐渐的发觉一个普通用户对于一个游戏的评价中,真实感或者说画面的精美成都只占一小部分,而且这个比重在渐渐的缩小。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
游戏评论

商业题材的小清新Small Street

昨天装了一个朋友公司做的手机小游戏Small Street(口袋商业街)。试玩了一下,是一个典型的休闲养成类游戏。游戏的流畅度、稳定性都很好。Q版的美术风格画的也比较细腻。因此,从技术层面讲,还是一个不错的游戏,在Apple和Android社区的下载量也很大。

游戏中有两个消费入口,那就是可以用现金兑换游戏中的货币,或者购买能够加快游戏进度的Credits Card。这个设定还是满让我惊讶的。相比国内的类似游戏,这两个消费入口显得过于简单。我给的评论是“你们的GD太儒雅了”。 read mor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