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器的那些事(3)

今早做了个梦,弄得心情起伏到现在都不能平静。
梦到回到了大连,一片湛蓝的海水,我站在海边的山头上,周围有好多参天的古木,有一些甚至已经石化。 身边围绕着好多老朋友在讨论着一些生活杂事。我手里拿着一本日记,里面记满了我用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换来的果实,一次次考试的分数,一个个被解答的难题。 突然天气转凉了,海水已经不适合游泳,我们就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成了游览这个山头。走着走着我离开了那些朋友,独自穿过一些熟悉的建筑,来到一个具有波斯风格的建筑边上。 斑驳的墙面上写满了乱七八糟的文字,像是墓志铭,又像是小广告。原来这真是一个墓地,看着有一些死者的亲属在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想起了那些被浪费的时光,想起了几十年之后我的墓志铭上竟然也是如此混乱,因为我做的事情中,没有一件值得镌刻。 只感觉窒息、抽搐、无限悲伤。 做点有意义的事,让它值得回忆。今天早上终于把《三体》123全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部有深度的科幻小说,先向作者刘慈欣老师致敬!按照以往的惯例,读完一部好作品的电子版之后,我会买一本正版的书以表示对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但是发现书攒的比较多,在帝都漂流负担比较大。所以我想换个方式,买了之后送给朋友。没看过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只限一套哦!现在分几点来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吧。
昨天去大钟寺那边看了《诸神之怒》,感觉很失望。去之前看了预告片,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进场之后感觉就不太对。屏幕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于是后悔挑了后面的座,让屏幕看起来更小。那把作为噱头的“震撼椅”只不过是带振动的低端按摩椅,只能调节振动幅度。一坐上去像过电一样。随着影片剧情的变化,椅子的振动幅度也会跟着变化,但是我并不认为这能给观众增加“沉浸感”。
昨晚干了一件很蠢的事,老家来了几个亲戚旅游,住在大栅栏那边。下班之后带他们去吃饭,在选择饭馆的时候范二了。我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出来旅游就应该吃点北京特色的地方,就带他们去了爆肚冯(很有名,上过几次电视节目)。根据地图的导航,我们准确的找到了那个位置,但是一坐下就傻眼了。房子又破又脏,卫生极差,那股浓烈的清真味道显然也不合亲戚们的口味,因此我们吃的并不开心。爆肚冯也成了我们心里一段不美好的记忆。
作为选择饭馆的决策者,要反思。一件蠢事的成因有很多,选择的错误;未能及早的发现问题改变策略等等。但是,我想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抓住用户的需求,想当然的做决策。我们一起吃饭的亲戚有8位,4位40几岁的中年人,2位老人。他们在吃这方面早就有了成熟的评判标准,而且都是一个地方的,我也应该大体判断出他们爱吃的口味。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把他们的需求分析透彻,反而加入我自己很多观念,比如我总是喜欢去尝试没吃过东西,不管好吃不好吃,因为我更喜欢那种新鲜感。显然,这种饮食观点没有被用户接受。错误的决策代价往往也是巨大的,即使付了帐也没有减轻内心的自责。出了店门往回走的时候,有位亲戚说了句:“这不有很多饭馆吗?”。
除了没有迎合用户的需求外,还有一点没有做好,就是没有及时的改变策略扭转局面。从我们看到那所破房子,到我们坐下点菜,其实有充足的时间改变决策,换家饭馆。但是这个时间段我并没有去询问用户的感受,而是被好奇心带进了死胡同。我当时的想法是看到饭馆的生意不错,我倒想看看是什么吸引了这些食客,或许这里的饭真的很好吃。对产品策略的调整并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做出来后,其实有的反馈在设计过程中,甚至是方案提出前就应该尽量听取建议和反馈。
最后一件没做好的事情就是:当决策者的观念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时,如果你坚持是的想法是对的,那就应该设法营造“现实扭曲力场”来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审美情趣。以昨晚的场景来说,大家吃不惯,我应该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为大家讲解爆肚冯的优点,像营养,历史,传统之类的东西。至少让用户能感到这是件有意思的东西,尽管不好吃。在这一点上我也没有做好功课。
很多时候我们的产品做不好,就抱怨PM不给力,提不出专业、可靠、新颖的需求。其实,把握用户需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需求提出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人性深入的理解,去迎合用户的真正需求。
2)对产品在用户中的真实反映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产品方向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及时修改。
3)对自己坚持的事情理解深入并善于表达,做到“循循然善诱人“,让用户感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最后,表达一下对传统美食的不满。这是我第二次对名吃感到失望。第一次是沈阳的“李连贵熏肉大饼”,第二次就是北京的“爆肚冯”。并不是因为味觉,而是因为他们把更多的尊重献给了传统,忽视了客人。
这几天看《乔布斯传》本想写一些读后感,但是工作上的事比较多,看书的时间就被挤压到了餐厅里、马桶上、睡觉前。更没有时间去把一些零七碎八的感谢记下来。昨天晚上做了个梦,在早上回想梦的时候发现可能最近太紧张的,于是今天就给自己好好地放了一个假。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工作的事。玩玩游戏,睡睡觉,看看书,虽然练不了毛笔字(昨晚打羽毛球胳膊酸地拿笔直抖),但总归有时间写一写随笔。
今天听几个同事在讨论大陆推行简化字的利弊。简化汉字弊端说的同学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简化汉字的推行导致我们丢掉了一些中国文化。港澳台仍然用着繁体字,中国味十足,不一样发展的好好的。政府当初这样强力的推行简化汉字到底是为了啥?
最近在学习书法,因此这方面的有一些感触。其实,几千年汉字的演变史是有章可循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隶,唐楷,一直到现在我们用的简化汉字,每一次重构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更方便人们识别、书写。但这些变化大多数都是循序渐进的自然流变,由官方发起的剧烈的文字变革其实很少。原因很简单,无论哪个领域,几乎每一次革新都会遭到一批保守势力反抗。这些保守的反抗倒不一定是恶意的,只是大家都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已。正因为这些反抗的存在,使得推行文字改革成为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强势的试金石。
我确定这里并没有写错字,的确是惊艳与粘性,而非“经验与粘性”。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痴迷与游戏开发中的渲染技术,并将此环节视为游戏开发最核心的环节。当时坚定的认为一个游戏的渲染水平就代表了这个游戏的品质。但由于最终没有去游戏公司工作,现在再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游戏开发的时候,渐渐的发觉一个普通用户对于一个游戏的评价中,真实感或者说画面的精美成都只占一小部分,而且这个比重在渐渐的缩小。
昨天装了一个朋友公司做的手机小游戏Small Street(口袋商业街)。试玩了一下,是一个典型的休闲养成类游戏。游戏的流畅度、稳定性都很好。Q版的美术风格画的也比较细腻。因此,从技术层面讲,还是一个不错的游戏,在Apple和Android社区的下载量也很大。
游戏中有两个消费入口,那就是可以用现金兑换游戏中的货币,或者购买能够加快游戏进度的Credits Card。这个设定还是满让我惊讶的。相比国内的类似游戏,这两个消费入口显得过于简单。我给的评论是“你们的GD太儒雅了”。
终于属于我自己的blog。